湖南法法治报讯(通讯员 龙依)2023年6月,涟源市桥头河镇龙建村来了一位特殊的“新村民”——驻村第一书记李萼。从机关到田间,从政法战线到乡村治理,李萼奔赴乡村振兴第一线,以“脚下沾泥、心中有光”的信念,带领村民强党建、谋发展、解难题,为龙建村铺就了一条充满希望的振兴之路。
主动请缨:从“政法蓝”到“乡村绿”
作为涟源市委政法委的一名85后干部,李萼主动请缨到桥头河镇龙建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。炎炎盛夏,他来到村里,第一件事就是走遍全村18个村民小组,入户走访监测户、脱贫户、老党员、产业带头人、普通农户,尽可能熟悉村情户情,将村民的“急难愁盼”一一记录在工作本上。
走访中,他了解到两个监测户家庭的孩子刚考入重点大学,却面临无力支付学费的困境,载满希望的录取通知书与屋内昏暗的光线、沉重的气氛形成鲜明对比。
“决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!”
带着这样的信念,李萼开始翻找自己的朋友圈和通讯录,上门联系爱心企业、爱心人士。幸运的是,两家企业在了解情况后决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,资助两个孩子大学四年学费及部分生活费,并提供寒暑假实习岗位,让孩子提前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、积累工作经验,还承诺研究生深造阶段将继续资助。这让两个孩子深刻感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关爱与支持,纷纷表示学业有成后要主动回馈社会,继续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,让这份爱心永远传递下去。
党建引领:从“站着看”到“主动干”
“嫁人莫嫁马坳冲,担水用水瓢;你若不相信,井底有瓢印。”这句民谣生动展示了龙建村马坳组水资源匮乏的历史。龙建村马坳组大水井年久失修,长达40年未清淤维护,村民用水需求长期以来都难以满足,今年的出水量甚至不足往年的三分之一,日常生活用水、农田灌溉用水极度困难。
得知这一情况,李萼第一时间回涟源市委政法委争取支持,调集两台抽淤泥泵、两台抽水泵,邀请涟源市兴达农业水利合作社工程师驻点指导,动员村民组民参与建设,撸起袖子一起对马坳大井进行清淤维护。
“看着李书记满身泥浆从井里爬上来,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干?这口井清的不只是淤泥,更是干群之间的‘心淤’!”村民李公平这样说。
“当村民自发为清淤队员送来热腾腾的饭菜,当80岁的老奶奶颤巍巍端来茶水,当长者讲述着当年干部与群众同心修井的故事,我真正读懂了乡村振兴不只是工程项目,而是一场干群双向奔赴的传承接力。”李萼蹲在井边收拾着工具。
汩汩流出的清澈井水,不仅解决了村民的饮水难、用水难,更润泽民心、凝聚民情,成为乡村振兴的一股“活水”。
提质增效:从“微农机”到“菜园子”
桥头河镇是全国知名蔬菜小镇,土壤肥沃、湄水灌溉,蔬菜种植史可追溯至清代,素有“湘中菜园子”之称,“桥头河萝卜”成为了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。
但龙建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严重,全村68%的菜园只能由65岁以上老人耕种,老人们采用传统牛耕人锄方式,效率低下。为此,李萼自掏腰包购买了一台汽油微耕机、一台充电式浇水泵以及其他助力小农具,和村民签订《爱机护机公约》,放在农机共享驿站里供大家借用,让村民的“菜园子”种得更轻松。
李萼笑着表示,乡村振兴不是送台机器这么简单,而是要通过“物的共享”实现“心的共融”。
科技赋能:从“人员防”到“智能防”
身为政法干部,李萼深谙“平安乡村”的重要性。经过他的多次汇报沟通,涟源市委政法委决定依托“雪亮工程”推动公共安全视频监控与乡村治理深度融合,支持龙建村在河堤、池塘、路口等公共地段新增8个高清探头,达到重点地区、复杂场所、居民聚居区和重要基础设施全覆盖。同时,李萼动员电信公司上门宣讲优惠政策,发动村民安装家庭摄像头,接入村级平台打造“户户联控”模式,通过村级监控指挥中心大屏、村民手机端实时监控公共区域,有效预防公共安全事件发生。据统计,龙建村盗窃、打架斗殴等治安案事件同比下降30%以上,村民安全感显著提升。
村民李辉感慨,过去村里没有监控,偷盗纠纷常扯皮,现在探头站岗、数据跑腿,问题早发现早解决!
从政法战线到田间地头,李萼用脚步丈量民情,以法治护航发展,将“平安”与“振兴”的种子深植乡村沃土。他的故事,正是新时代政法干部扎根基层、服务群众的生动缩影,深度诠释了中共党员“对党忠诚,服务人民”的深厚情怀。
责编:王彩英
一审:曾金春
二审:伏志勇
三审:万朝晖
来源:湖南法治报